陳頌紅網誌│唔該鬧我

在音樂上,其中一個改變我一生的人,是我在考完八級鋼琴後跟隨他深造的老師譚家傑。這個脾氣暴躁、說話毫不客氣的著名鋼琴家,十次上課,總有五次把我弄哭。有一次他更怒拍琴蓋,罵我是「不知所謂的垃圾八級生」,說他三級的外甥女,基本功都比我好。但是,亦因為他對我的嚴苛,我才得以脫胎換骨。在美國考音樂系入學試時,主考的幾個鋼琴教授聽我彈奏完畢,熱切地要知道我老師的名字,我說出後,他們搖搖頭表示「雖沒聽過,但肯定他是一個極出色的老師」。後來我把此事告訴譚家傑,他大感「老懷安慰」。
《消費者研究期刊》引述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當人們在某一種技能或者知識上的水平愈來愈高時,愈渴望得到比自己更專業人士的批評多於讚賞。相反,初哥只是希望得到認同。
其中一項實驗,研究人員讓八十七個法語水平不一的學生,自行挑選嚴厲或者親和的導師。結果,學習法語平均有七十八個月的高年級學生,大部分都情願入讀嚴師一班,他們希望導師的挑剔、指正,可以令自己的法語水平有更大改進。而學習法語少於二十五個月的初級生,則大多喜歡總是給與鼓勵的導師,對嚴師避之則吉。負責該項研究的心理及行為學家Stacey R. Finkelstein認為,我們無論學什麼、做什麼,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回應,從而令我們在過程中,一來更有自信,二來,可以知道自己付出的努力到底足不足夠。Finkelstein引述二oo七年一項調查,減肥的人如果得到正面的回應,他們更能堅持下去。所以在心理學上,正面鼓勵通常都有效。不過對於技術開始純熟的人,例如高年級法語學生,他們早已經熬過了初學階段難以堅持的這一關,所以批評和挑剔都不會令他們輕易放棄。而且專業人士的指正,對於在該範疇知識水平已達一定程度的人來說,是一種鞭策,可以令他們更接近專業目標,所以他們情願「捱批捱鬧」,都不想只聽好說話。不過坦白說,當時我被罵「垃圾八級生」,心裡也真的不好過,慶幸,我沒有放棄。
(原圖取自:《精武門》電影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