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紅網誌│你願意付出多少?

在往下看這篇文章之前,跟你玩一個小遊戲:請你想像一下,有一家知名航空公司,推出超高科技的「瞬間時空轉移」服務,你只要踏進一扇門,就可以立刻從香港去到洛杉磯(或世上任何一個你嚮往的遠方國土),時間不用兩秒就到。你不用再經歷十幾小時長途機之苦,不用再擔心氣流或者九一一,是不是很美妙?好吧!以目前香港飛洛杉磯的經濟客位機票是一萬二千元為例,你願意支付多少錢,去買這一張極方便快捷的「時空轉移門票」?
心目中有一個價錢了?
現在,你又猜一猜,你家人、朋友、同事,會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一張「門票」?如果可以的話,問一問他們,看看他們心目中的價錢,跟你認為他們願意付的,相差多大。我問過伴侶。他認為我願意支付五萬元去買這張票,實際上我願支付三萬。我以為他會付七萬元去買這張票,結果他只豎起兩隻手指──兩萬。
根據去年十月《消費者研究期刊》,耶魯大學市場學系的教授Shane Frederick指出,不管購買一種產品抑或一項服務,我們自己願意付的,通常比我們認為別人願意付的少,而我們亦通常高估了別人願意支付的價錢。Frederick在一項實驗中,問過三百零八名大學生,他們願意支付多少錢,去一趟月球之旅、買一粒永不感冒藥丸、神奇增高兩吋丸,以及可以少睡一半時間而不覺累的精神奕奕藥。結果,以月球之旅為例,受試者自己願意付二千四百一十美元,但卻認為別人會支付一萬零九百一十二美元。神奇增高丸,受試者願付一百九十一美元,卻猜其他人會付八百九十五美元。永不感冒丸的差額亦接近一倍。即使是一些日常用品,例如CD、拼圖、三文魚、小熊玩偶等,受試者認為別人願意支付的,都比自己肯支付的,平均高出百分之四十三。
Frederick解釋,我們慣於生活在消費型社會中,不難遇到豪花之人。例如Starbucks賣幾十元一杯咖啡,依然顧客不絕,所以我們錯覺認為大多數人都比我們更捨得花錢。
(原圖取自:《最愛女人購物狂》電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