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青網誌│中小企與創新及科技局

財政司屬下的「經濟分析及方便營商處」的「經濟分析部」在2015年5月發表了《二零一五年第一季經濟報告》。
報告表示:『中小企(約32萬家)是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佔本地企業總數的98%,聘用的員工佔私營機構總僱員人數的50%。《二零一五至一六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提出了「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下「特別優惠措施」的申請期再延長一年。政府會向「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和「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注資15億元,並擴大「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範圍,以及調高「中小企業發展支援基金」受資助項目的資助上限,另會預留2,300萬元,在未來三年向中小企提供知識產權諮詢服務、人才培訓及其他服務。』《報告》做了一個專題 ─ 「中小型企業的動向指數」。
中小型企業的動向指數
動向指數是根據訪問約400家中小企樣本而來。可以想像,其數據只反映直觀感受,而中小企老板大都苦於出路,問卷可能由他們的文員代填。不過,指數長期處於50.0的中性水平,還是反映了中小企的困難狀況。
與雨傘運動關係
從“綜合表現”圖表資料看,中小企的營運環境急遽惡化始於去年9月,在10月到了谷底,上升至12月,之後約維持相若。雨傘運動的實際影響市面運作應於10月至12月中。相比資料,雨傘運動似乎並非中小企於去年第三季度落入谷底的主要原因。
僱用人數動向指數
從“僱用人數動向指數”圖表看,中小企的僱用人數波動很大很急。其僱員受到經營環境影響,隨時有可能被解僱。他們在去年10月的情況最差。在今年3月開始,除物流外,再次不斷惡化。
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
一些到內地發展的企業家表示,近幾個月來,在內地發展的中小企近乎信心崩潰。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發表聲明,支持成立創科局。但它的通篇聲明,指責泛民拉布、「不合作」和「票債票償」,實為攻擊政敵居多。
BUD專項基金
香港政府於2012年6月推出一項總值10億元的「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簡稱「BUD專項基金」)。截至2015年2月底,「企業支援計劃」共批出268宗申請獲批,另有15宗申請獲有條件批核。每宗獲批申請的平均資助額約為44萬6千元,總資助額約為1億1,964萬元。
它發表了“成功案例分享小冊子”,列舉出10個成功例子,如“Touch Up化妝形象公司發展品牌及拓展內銷市場計劃”。但如何衡工量值,則一概欠奉。
支援中小企科研成果系列
同樣地,創新科技署也不遑多讓。
政府於1999年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截至本年二月底,基金共批出超過二千三百多個項目,資助總額達五十八億元。」根據財政預算案,它“從項目所獲得的收入淨額”每年約為數百萬(13/14為8百萬,開支為732百萬,即1%)。
政府亦於去年四月推出「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提供10%的現金回贈。截至二月底已批出超過一百八十宗申請,涉及現金回贈額約五百三十萬。
就一個100萬元的創新及科技基金的合作項目(即公司與基金各贊助一半開支),公司的實際開支大約只為37萬元(假設公司須繳利得稅)。』
創新科技署在報章上刊登了十次廣告或“資料由客戶提供”,便當作支援中小企的公開交代,例如:
1.推動創新商品惠澤老弱社群 ─ 開放電子化尿濕護理系統給東華三院護老院使用;
5.生產力促進局協助中小企創新創富 ─「車房」考牌專業化;
7.發展生物科技提升大眾生活質素 ─ 在科學園第二期設生物科技中心,包括兩幢設有實驗室共用設施的大樓;
8.科研創新項目助改善本港環境 ─ 2009年資助研發部萬用相機防水保護殼,能滿足約700款相機型號;
9.創新科技為長者改善生活質素 ─ 資助鄭經翰推出「平安手機」;
10.創新產品令退休生活更精彩 ─ 訪問梁智鴻。
後記
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本應是收拾這批五花八門,為了基金而寫申請報告的現象。但觀乎政府無意投放資源,主導本港的重點工業,香港的實業未見樂觀。
(香港電台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