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紅網誌│只願你肯聽我說

經過逢我男朋友都必然嚴苛挑剔、例行大力反對的階段,現在媽媽倒是很喜歡、很疼愛我伴侶。要過媽媽這一關實在很難,幾乎比要說服官員和建制派議員一同去參加六四晚會更難。幸好近年她和爸爸對這個女婿都讚不絕口,甚至罕有地認為我眼光不錯,沒有挑錯人。兩老對他唯一的丁點兒意見,就是「太愛插嘴,永遠不會先讓別人說完,就急著要表達自己想法」。除此之外,他什麼都好,彷彿再沒有缺點了。
我想告訴父母,根據2012年5月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哈佛大學兩位神經科學家Diana Tamir與 Jason Mitchell對一百九十五個十八至二十七歲的受試者進行的研究所得,其實大部分人都很自我中心,都沒有太多耐性聆聽別人的事,卻非常熱中於跟人家分享自己的一切,甚至不惜放棄一點金錢上的利益,都要換取別人聆聽我們的想法和故事。當然,他們女婿的情況則稍為極端了一些。
實驗中,受試者可以選擇回答三個類別問題的其中一項:有關自己喜惡、有關奧巴馬的喜惡,或者一些瑣碎通識問題。每回答一條問題,受試者都可以獲得一些金錢回報。結果顯示,即使回答奧巴馬或者通識問題可以累積更多酬勞,但受試者卻情願放棄百分之十七至二十四的總收入,都想回答有關自己的喜惡。不但如此,當受試者知道,他們的答案會有其他人看到,他們就樂於以更多金錢去換取這個機會。研究人員在腦部造影中看到,當受試者談及自己的事情,腦裡面活躍區域,跟得到性和食物的滿足是一樣。Tamir同時分析過幾個社交網站的貼文,發現八成內容包含自己經歷、喜惡或意見。他解釋,我們並非自大狂,主動向別人介紹自己一切,其實也是一種社交手段,讓別人少花一點時間就可以更了解我們,減低跟意見沒可能一致的人錯配的危機。
現在我終於明白,為什麼心理醫生收費這麼昂貴,他們不但肯花時間精神聽我們從幼稚園低班講到如何被騙買雷曼,最重要是,我們不必反過來聽他們說故事,真好。
(原圖取自:桶川貓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