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呈獻】會寫中文的聖誕老人─專訪「郵心出發」│方浩文

每逢聖誕節,新聞鏡頭都會轉至芬蘭的聖誕老人村和美國白宮,因為他們每年都會收到數以萬計的聖誕來信,要全體總動員來應付。其實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香港都有組織發起寫聖誕信行動,讓大家重拾往日的情懷。
「郵心出發」是甚麼來的?
「郵心出發」於2013年由一班大學生組成,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文字傳遞愛與快樂」,因為現時很多人大多以電話或fb等交流,但小時候愛寫聖誕卡給朋友的傳統卻消失了,即使是最好的朋友,都只會在whatsapp寫一大段emoji,或者在fb留一句「Happy birthday」就算,「郵心出發」就是希望重拾小時候寫信及寫卡的回憶。
為何想寫發起親筆寫聖誕卡活動?
曾經寄過聖誕卡給海外的聖誕老人,但得到的回覆只是一封用電腦打出來的「罐頭信」,覺得很失望,同時覺得別人用心地寄一封信,得到的回覆卻只是一封「罐頭」,並沒有針對信中的內容來回覆,會令寫信人感到心灰意冷。
通常甚麼人會寫聖誕卡給你們?
我們主要在網上收信,接觸的大部份都是青年人。別以為年輕人不相信世上有聖誕老人,他們會向聖誕老人訴心事,因為他們認為聖誕老人仍是一個慈祥的老伯伯,象徵希望,所以他們會寫信給聖誕老人分享。參加者除了一般的聖誕快樂外,亦會向聖誕老人「訴苦」或分享開心事。
有沒有有趣的來信可以分享?
有些參加者會來信問聖誕老人為何不減肥,或問他會否養鹿等,我們會盡量投入角色去回覆。一般而言,我們未必能解決參加者的問題,但至少讓他們明白有人理解及支持,例如有人連續三年寫信給我們,今年特別在信中感謝我們以往的回覆,讓他很開心。
(今年在西九自由約收到的信件)
最有滿足感的回信是甚麼?
首先,我們最希望參加者會記得我們,至於最開心的是,看到參加者每年都有轉變,例如一個轉校的初中男生,之前來信說自己很緊張,擔心在新校園結織不到朋友;再來信時,就表示自己在新校園已習慣,轉校不是很大問題,多謝我們之前一年的鼓勵。
對負責回信的「聖誕老人」有甚麼要求?
他們一定要親筆寫回信,大約每人用30分鐘處理一封信。我們希望透過回信帶出正能量,幫助參加者舒緩一些壓力或解決一些問題。
透過回信,「聖誕老人」會有得著嗎?
首先,他們可以透過「聖誕老人」之間的討論,學到單是一句「不開心」都可以有不同的回覆方法,明白處理情緒的不同角度。其次,參加者在信中訴說的經歷或者是「聖誕老人」他們從未遇過的,但透過與不同義工的交流,就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總結而言,「聖誕老人」在回信的過程中,可透過參加者分享的經歷,整理自己的思緒,將來幫助更多人。
去年的「聖誕老人」聚會
(撰文:方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