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宅藍網誌│別讓大嶼山成為吸水大白象

政府過去數年用盡方法,希望說服社會增加住宅發展的需要,結果大至新界東北、洪水橋;細到大窩坪、大埔綠化地,只要有機會便懶理社會上的反對聲音,一於推咗先算,結果新界東北成功改劃、收地在即,多幅綠化地亦成功改劃。面對餘下只約一年幾的任期,現屆政府又馬不停蹄推出一個新的報告書--大嶼山的發展計劃。
這個討論多時而整合為36頁的報告書,仍可說是處於藍圖式的初步階段,但其發展範圍較新界東北要大,牽涉的亦包括海、陸、空、現有發展區和未發展的郊野公園地帶,政府講明稍後會進行一系列的諮詢,相信進行諮詢時,以下幾個範疇必須仔細討論:
工程的可行性和先後次序
整份報告書將正推展的計劃和當局已公布的未來發展,例如三跑、東涌填海、欣澳填海、東大嶼都會、小蠔灣一帶的發展都納入藍圖之中;同時在大東山優化設施、郊野公園的設施改善和其他交通網絡的建設等,大包圍式納入藍圖之內,就每個項目的可行性,亦應該有更詳細的討論。
此外,令人關注的是,這些工程和建議,會否有任何綑綁式的考慮,例如會否要在發展社區後,才進行已建築的保育工作,又例如會否要通過犧牲若干綠化土地作交通網絡發展,方會進行其他郊野公園和康樂設施?三跑和填海等,又會否成為保育郊野公園的首要條件呢?
康樂設施的發展細節
在報告書之中,提出在大嶼山不同地區發展一批不同的康樂設施,例如在欣澳要配合填海發展遊艇停泊區和大型康樂設施,在水口研究發展滑翔傘、動物農莊和露營地點等。這些看來是初步的建議,故更應有充份的討論,以研究未來有關地段的營運和管理安排,以及公眾的使用權等,以免日後一些設施原來會批予私人公司營運和牟利時,社會沒有充份共識而釀成政治大炸彈。
多元化財務考慮
大嶼山的發展,牽涉未來20年或更長時間,加上範圍之大,可以想像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和對政府的財政負擔會有多大。近年已有多個大型工程,在強行開始工程後卻又遇上不同類型的阻滯,結果財務超支情況嚇親人。
在大嶼山進行新階段發展前,政府必須在公眾諮詢時凝聚到更多共識,亦應向市民公開更多具體的資料和財務上的考慮,例如分門列出不同工程若要花10年、15年和20年等的利弊與預計的財務支出資料,讓社會可以有更全面的討論。否則,一旦工程硬推上馬後,社會才出現激烈反彈,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令項目不能達到原來的目標,難免會令大嶼山的發展,成為本港開埠以來吸水的大白象工程。
(原圖為政府新聞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