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紅網誌│689,香港人為你聽慢歌!

如果要你挑選十首畢生最喜愛的歌曲,你猜,裡面有多少是快歌,多少是慢歌?我做過一次非常迷你的調查(受訪對象只有十七個半朋友,「半」是由於當中有一個懷胎四月的孕婦),結果完全在意料之內:大部分人的最喜愛歌曲,十居其九都是慢歌,而慢歌當中又佔了至少七成是惹人垂淚的傷感情歌。
根據二O一二年十二月號《心理科學》,多倫多大學心理學家Glenn Schellenberg對由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二oo九年,在美國Billboard流行榜上一千多首前四十位的歌曲進行分析,並請專業音樂人比較歌曲的節奏、曲風、情緒狀態,發現在這五十年間,美國最受歡迎的流行曲,平均節奏不僅愈來愈慢,而代表著悲哀陰鬱的小調,從一九六o年代,只佔上榜歌曲一成五的數量,大幅增加至二oo五至二oo九年的五成七(大調歌曲則由八成五下降至四成三),而流行曲的曲長也不斷增加,歌詞中反映的情緒也愈來愈複雜。Schellenberg解釋,可能是社會文化漸趨多樣性,存在於各文化、各階層之間的矛盾多於和諧,我們的思想也變得複雜及容易情緒化,所以渴望追求跟自己心境同步的歌曲。
二oo五年,美國梅西赫斯特學院的心理學家Terry Pettijohn分析了一九五五年至二oo三年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自殺率、離婚率、失業率等,發現在社會動盪不安、經濟低迷時,人們普遍喜歡節奏慢、時間長、歌詞嚴肅或有鼓舞成分的歌曲。而最受歡迎的歌手大都是眼睛小、年紀大、外表成熟,或者能展現獨立堅毅態度的一群,因為這些歌手的成熟形象,令聽眾在看不見未來的環境下有更大安全感。在美好日子,人們則樂意聽節奏輕快的歌曲,也傾向喜歡童顏大眼、年少無知、未經風浪的稚氣歌手。現在香港社會氣氛差,令我沉迷於一首既長且慢的管風琴歌曲,John Cage 的“As Slow As Possible”,曲長三億三千萬分鐘,演奏時間需要六百三十九年。到時候,689和我都早已化為泥土下的肥田料(當然,基於──嗯,我深信他會比我早死好多),而它,還在為我們演奏著。
(原圖取自: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