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乙錚引述實證研究:強國得罪人多 國貨逐步滯銷│丘偉華

2016-1-25 09:44
中國經濟轉型,與其往後國際政經實力及取向息息相關;《信報》特約評論員練乙錚,今日在該報專欄中,就引述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商學院國際商貿講座教授Andrew Rose一項實證研究結論,指出兩點:第一,B國國民對A國好壞印象指數每升降1個百分點,A國對B國的出口便平均有0.8個百分點的分別;第二,在影響一個國家出口額的不同因素中,消費者對該國的「印象分」所發揮的威力,僅稍微次於兩國之間的實際距離(反映運輸成本),卻比其他文化與經濟等因素都要強。
練乙錚進而指出,中國自2008年環球金融風暴後,出口增速持續放慢,到去年更首現八十年代以來,首次非世界經濟危機時期的第一次跌幅;這正與全球各國對中國印象變壞幾近乎同步。
練乙錚另外指出,大陸當前期望以消費取代投資,以服務業取代工業,作為推動增長的第一動力,但當中將遇上三大困難:第一,即使在美國,這個過程也要差不多八九十年,亞洲四小龍則因本身經濟體積較小,又有外需帶動才更快,但中國並沒這條件;第二,要完成如此產業轉移,全國人均年收入如今要有2萬美元,中國目前卻仍僅得4000美元,變化過程中勢遭遇「中等收入陷阱」這難關;第三,服務業要增長,外國案例反映得靠更多女性就業來大幅提升收入,但中國早在2000年已有逾八成女性勞動率,冠絕全球各國。綜合三點,他不看好中國如此雄圖可於短期內成功。
(撰文:丘偉華)(原圖為《蘋果日報》圖片)
發表評論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