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頌紅網誌│重要事,親口說

有時候真的想不通,明明你可以接二連三地跟我傳whatsapp、明明大家在手機上寫寫寫的速度肯定慢過講的速度、明明send來 send去的時間足夠喝一次下午茶、明明大家的手腕都已經開始痙攣,為什麼我們不能走出whatsapp,正正經經撥打對方的電話號碼,好好聊天?
2012年7月《國家科學院學報》刊載了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系、物理學系及神經科學系的聯合研究報告,指電郵、手機短信雖然是極為便利的通訊方式,但如果我們想接收信息者對內容的理解跟我們期望一樣,最好還是親口說。
研究人員讓十二個母語為英語的受試者聆聽兩個十五分鐘小故事,故事內容是講故事者在中學時代一段難忘的親身經歷。期間,研究人員會以fMRI偵測聆聽者和講故事者的腦部活動。聽完故事後,聆聽者要盡量詳細地把故事複述一次,並回答一些有關故事內容領悟能力的是非題。
研究人員發現,聆聽者在聽故事的時候,腦部活動會跟講故事者的腦部活動產生同步反應,雖然回應速度比講者稍微遲了一至三秒,但總括而言,同步程度簡直接近鏡像反映。如果聆聽者跟講故事者的腦部同步情況愈多,聆聽者對於故事內容的理解能力就愈好,記得的細節也愈多。此外,聽者和講者雙方腦部的社交互動區域,包括處理社交信息,以及辨識說話者渴望、目的和信念等能力,都會活躍起來,因而令溝通更順暢無阻。
之後受試者也聆聽了十五分鐘以俄語敍述的真實小故事,但由於受試者完全不能明白當中意思,這樣子的「聆聽」,便無法令腦部產生同步回應。
負責該項研究的Greg Stephens指出,每個人對同一句句子的理解或有不同,即使有表情符號作輔助,誤解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例如「隨你喜歡」,可以是愉快而無所謂的表達,卻也可以是晦氣不滿的回應。當大家不能憑語調第一時間知道對方理解說話內容的程度,就不能即時糾正或解釋,誤會就會愈來愈深。所以重要的事情,還是親口說好。
(圖源:《等你說愛我》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