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玨明網誌│愛恨香港100個理由16──本土電影的出路,本地電影之窮途

是夜,將有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得獎名單揭盅,今年王家衞、杜琪峯、周星馳、徐克及林超賢等大導演都紛紛交出好作品,就連麥浚龍及黃修平等後起之秀導演,也拍下口碑甚佳的電影,令本屆金像獎,出現了久違的群雄爭霸場面,跟去年只由《寒戰》一枝獨秀比較,今年香港電影圈可謂出現「小陽春」。
得獎大熱門,自然首推《一代宗師》,至於《激戰》,似乎也可成為黑馬,但這些大電影都是合拍片,純本地電影似乎買少見少,而就算如《狂舞派》及《僵屍》等算是叫好又叫座,始終難以令人信服香港電影已回復實力,實情在合拍片是市場主流下,香港本土電影仍是回天乏力。
香港影業,曾有東方荷里活之美譽,奈何一切俱成往矣,但一看對岸台灣,卻不止有太陽花學運,近年更有多套更感人又賣座的電影,而賣的更統統是本土,此外還有另一元素,就是「紀錄」。
數最賣座之一,必然是《看見台灣》,利用航拍技術,拍下台灣的山河及城市,當然更有台灣的污染、環保等實況,配以吳念真的旁白,票房最後收最少2億元新台幣;另一例子,名叫《逆光飛翔》,那是一個擁有一身好琴藝的視障者之奮鬥故事,主角由當事人親自飾演;此外,還有《不老騎士》、《拔一條河》、《一首搖滾上月球》、《十二夜》等,當地甚至以「奇蹟的一年」來形容去年台灣電影業這個「紀錄片熱潮」。
為什麼這些紀錄片能有如此好成績?以上幾套電影我雖然沒有全部睇晒,但每睇一套都幾乎換來同一下場,就是男人老狗也喊濕幾包紙巾,因為貫穿電影的故事,不單是一個故事,更是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充滿了生命的張力與激情,被感動了,又如何不哭呢?反映的,更是整個地方裡的人,究竟是如何「存在」,以至他們的故事才如此好看。
至於上一次有香港電影感動到令你流淚,又是幾時呢?或許當這一天不停出現,才是香港電影和香港社會復活的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