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要天下無敵|陳頌紅網誌

在活地阿倫歐洲三部曲最後一部《情迷羅馬》中,有一個名叫Monica的女主角,無論在任何文化藝術範疇都好像懂一點點,不時引述大師名字、名作、名言來拋書包炫耀,令人誤以為她是一個無所不曉的知識分子。此等技倆,其實很管用。正如你的基金經理,無論向你推銷任何一種基金,都會巴菲特上身一樣,以一堆他懂,而你好像在懂與不懂之間的學術名詞「大你」,再自信爆棚地認為你非光顧他不可,否則一定後悔三生三世。至於他的眼光是真好還是真差,都不打緊,當下那一刻你被他的自信迷倒或者嚇倒就夠了。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副教授Cameron Anderson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發表一項研究報告,指我們身邊總有一些人,表面看上去比實際上更聰明、醒目、有天分、有學識,他們非常自信,從不懷疑自己能力,簡單來說,就是「講就天下無敵」,這種過度的自信,未必是壞事,因為它真的可以製造「我有才能」的假象(至少在普通人眼中),從而得到旁人尊重,日子有功,甚至有望晉升至更高社會階層,受萬人景仰。
在其中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對二百四十二個分組做功課的MBA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首先要求他們在一堆真真假假的歷史、文學的人名和事件中,選擇他們自信能辨認出來真實存在的,藉此量度他們對自己的知識有沒有過分自信。學期結束前,研究人員請這些學生對同組組員作出評價。結果發現,之前被研究人員評為過度自信的學生,卻得到其他同學信任和倚賴,往往成為組員之中的領導者。在另一項實驗中,受試者進行小組討論,而之前被評為過度自信的人,總是說話最多、最積極參與、聲音最嘹亮、表現最輕鬆自若的一個,所以,他們的意見在信心滋養下,比起同組組員似乎更具說服力,令人以為他們比較出色。一個人是否真的優秀,當然有待時間證明,但Anderson指出,只要不至於變成令人討厭的自大狂,自信心總能在短時間內贏得好印象,始終利多於弊。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