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的愛與痛邊緣|陳頌紅網誌

戀物如戀人。
用情太深,受傷會更深。
曾經有一隻卡地亞Love系列的戒指,我喜歡得不得了。當時正在做唱片幕後工作,剛好分了一筆不俗的版稅,掙扎了七天七夜,終於決定去買。你知啦,我這種沒見過世面的屋村女孩,買了之後,當然把它視為寶貝,日夜都戴著,還不時把玩它、欣賞它,總之就是愛不釋手,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不曾把它除下來。
後來,不知道是因為工作太多,還是吃得太少,總之,瘦到連手指都愈來愈似「鳳爪」,沒丁點兒肉,可能就在那個時候開始,戒指有點鬆,但我卻沒有為意。有一天把垃圾塞進大廈的垃圾糟時,哎呀!戒指竟然連同垃圾袋一起滑下深不見底的陰暗垃圾槽!我有潔癖,當然不會像電視劇那些女主角,瘋了似的奔往垃圾房找戒指,我只是呆了一會,然後回家洗乾淨雙手,掩臉痛哭。
我的卡地亞愛情,就這樣告終。
從此之後,為免再受傷,我跟最愛的書本、飾物、衣服、手袋、鞋子等等,都保持一定距離,不會再有「唯獨是你不可取替」的情感承諾。
如果依照加拿大阿伯特大學市場學教授Kyle Murray的說法,我屬於「尋歡型」顧客,意思是,我買東西或者接受服務時,用情較深,如果買到合心意的物品,而該物品/服務又令我非常滿意,我會高興得到處向人介紹,或者不吝嗇以感性言詞公開讚揚。不過我這種顧客也難纏,因為如果物品或者服務令我大失所望,我又會比其他人更不惜一切去投訴。另一類顧客則為「止痛型」,他們即使購得很好的產品,或者享受到令他們滿意的服務,他們都不會表現得興奮,也未必會主動向其他人推薦該產品或服務。不過好處是,萬一他們發現產品性能不佳,或者商店服務差,都不會太生氣(《市場研究國際期刊》)。
這不就跟愛情一樣嗎?投放感情少,對方的好與壞自然無法影響自己情緒。但可有可無的意思,永遠都是──可無。
(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