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s都貧富懸殊?|陳頌紅網誌

未來的小孩,也許統統成為「智能小孩」。
某天在茶樓喝茶,鄰桌一個大約只有兩歲多的男孩,拿著一部iPad,熟練地進進出出不同的apps玩遊戲,手勢之流暢,媲美《職業特工隊》的湯告魯斯。後來他玩得有點膩,開始坐立不安,在他旁邊的外籍女傭便奉上自己的手機讓他玩。他拿起手機,不斷以手指頭來回「掃」那小小的屏幕,但是屏幕沒有反應。外籍女傭笑道:「我這部手機要按按鈕,不能掃。」她向男孩示範,但男孩大感沒趣,把古董手機還給她。
忘記在哪兒看過一段報道,指有一些apps已經可以「代替」父母,跟小孩玩遊戲、教他們識字和說話、為他們講故事。可悲的是,有些似乎忘記了自己責任的父母,很雀躍地為子女(其實是為自己)下載這些apps,高呼「甩難」,看來幾十年後,他們的子女亦會差遣機械人報親恩,代替他們跟父母去喝茶、過節、看醫生。
英國《每日郵報》引述一個對六百零三名智能手機用家的調查,指apps不僅能為我們提供生活上的一些便利,甚至可以是身分地位的象徵。據統計,年薪超過九萬四千英鎊(約一百二十萬港元)的高薪人士,比普通收入的平民下載更多新聞、財經、旅遊apps,他們下載的遊戲,只有其他收入較低或者年紀較輕人士的一半。所以某些apps的用家大部分都是高學歷、高收入、高地位的人,絕對是「上流apps」。專家解釋,收入高和年紀較大的人,由於投資多、家庭負擔大,加上生活圈子的關係,必須緊貼新聞時事和經濟狀況,才能保障收入,以及跟同圈子的人有共同語言,所以他們已沒太多空閑時間玩手機遊戲。
前陣子瑞典哥德堡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亦發現,低收入、低學歷的人,會比其他人花更多時間上facebook,藉此擴大社交圈和建立自信,男性平均每天會花六十四分鐘在fb上,而女性則花八十一分鐘。不過花很長時間在fb上的受訪者卻承認,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很低,其實,並不快樂。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