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調查指逾8成海產標籤不齊 Taste惠康售平價星斑充東星斑涉違《商品例》

2016-12-9 12:12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昨發表一份有關超級市場海鮮產品資料透明度和可靠性的調查報告,抽查超級市場7個冷藏海鮮樣本,並委托港大進行DNA測試,發現有4個樣本涉嫌違反《商品說明條例》;其中一個更涉及多收費用。據悉,海關已接獲投訴,正跟進調查。
屆臣氏集團旗下的Taste超市,疑將價格較低的「西星斑」當作「東星斑」出售,而據漁護署資料顯示,東星斑的售價是西星斑約兩倍;WWF又指,牛奶國際集團旗下惠康出售的「東星斑」,雖未經港大DNA測試,但憑斑紋可看出品種為「泰星斑」。
至於Taste聲稱出售的「波𩶘」,其DNA測試結果顯示為「紅𩶘」;同屬屈臣氏旗下International超市售賣的海參,包商標籤來源地為西非尼日利亞,惟WWF指該品種只在東非、印度洋和太平洋存活,尼日利亞和大西洋都未曾發現此品種,顯示品種名稱或來源地資料有誤。
WWF為推動消費者食用環保海鮮,及呼籲避食經破壞海洋生態捕獲的海產,在9大超市集團旗下的96間分店,抽查蝦、石斑、鯰魚和海參等4類冷藏海產。發現當中657個樣本,超過8成未有在標籤列齊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等,亦沒有標明是野外撈捕還是養殖所得;當中佳宝超級市場更有24%產品,未有提供上述任何資料。
WWF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陳悅珊指,海產標籤出錯不但涉違《商品例》,若食物安全出問題,亦大大增加追查難度,影響回收。她又稱,超市未提供海產的完整資料,令消費者難以辨別是否環保海鮮。
另外,超市以低價魚冒充高價魚已非首次。2006年,百佳被揭以低價油魚,冒充「南美鱈魚扒」或「藍雪魚扒」,導致多人肚瀉;百佳被罰4.5萬元。2012年,百佳再被揭以燕尾斑冒充東星斑出售,被罰款1萬元。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發表評論
讀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