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BB比我們叻?|陳頌紅網誌

到底是現在的BB(我指的是嬰孩BB,不是翠如BB或者夏蕙BB),特別聰明醒目,抑或是我身體裡裡外外的功能已經開始衰退,所以覺得自己連一個BB都不如?
朋友的兒子才五歲,精通四種語言,包括廣東話、普通話、英語和泰語。他跟他在外國長大的爸爸以英語溝通,跟媽媽以廣東話溝通,跟祖父母以普通話溝通,跟泰籍家務助理以英語及泰語溝通。
英語、廣東話和普通話流利已不在話下,我聽過他說泰語,也說得地道。當然,我並不明白他在說什麼,只知道他的句子可以很長,而且不用思考似的,家務助理跟他講泰語時,他對答如流。朋友說,趁兒子年紀小,讓他多聽多學幾種語言也無妨,可能對他的將來有好處。
我也記得,小時候學外語(包括外省語言),好像不用花太大努力。媽媽跟外婆、舅舅常以桂林話聊天,從沒有教過我講一句半句,但我彷彿有自動翻譯功能,全部都聽得懂。十歲八歲陪媽媽回桂林家鄉,有一個住在媽媽祖屋隔壁,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女孩,常常教我說桂林話,我也覺得不難學,很容易上口。但不知怎的,三十歲以後,別說學外語的能力愈來愈差,連從小就懂的桂林話,聽的時候都開始有點兒吃力。
根據《科學人思維》,小孩在六個月大之前,由於對外界聲音沒太多記憶,在缺乏參考的情況下,對任何語言都能快速吸收正確發音,並藉著聆聽傳送到小腦袋。如果聽得愈多不同語言,就愈能掌握不同發音技巧。久而久之,這些語言都可以說得像母語般流利。但是如果他們生活在只講單一語言的環境,這種語言的發音、聲調,慢慢會成為他們學習新語言的負累。所以年紀愈小,外語學得愈好,就是這個緣故。要準確掌握一種外語的調子,還必須多聽不同的當地人講,才更有效,而看電視是其中一個好方法。我認識一個美國人,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原因應該就是他很愛看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視劇。煲劇學外語,再一次證明是捷徑。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