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漆黑的幽默|陳頌紅網誌

真人真事。
某天晚上,一群在急症室工作的醫生護士,忙完一大輪之後,決定打電話到附近披薩店叫外賣。但等了很久,披薩仍未送到。
這時候,一個中槍的傷者被送到急症室,醫生在為他進行急救時,認得他就是送披薩的小弟。可是,無論他們如何努力搶救,送披薩小弟依然救不活。
大家都感到有點消沉、哀痛。過了一會,其中一個醫生突然冒出一句:「你們覺得,披薩怎樣了?」
另一位醫生走出去,發現裝著披薩的盒子就在外面。他把盒子拿進急症室,放在同事面前,並說:「你們認為,我們應該給他多少小費?」(《笑的科學》,溫斯著)。
不知道當時在急症室內的人,聽到這個很黑色幽默的問題時,有沒有人忍不住笑。但當遇到這種巧合得令人難奈的死亡玩笑,除了害怕和傷痛,也許,就是反過來幽死亡一默。
根據《笑的科學》,對於災難、死亡,我們固然會感到悲哀,但當我們或他人,事後試圖以不幸事件開玩笑,而又確實「幾好笑」的時候,大腦就會經歷高低起伏的矛盾情緒。腦袋裡處理瞞騙、刺激、同理心、罪惡感的區域同時活躍,共同迎接忽然亂七八糟的複雜情感。
研究指,以不幸作為玩笑的「病態幽默」,緩衝期大約為十七天。過早出現,可能會令受害者或其他對悲劇感不安的人,覺得講者太麻木不仁,沒有同情心。
另外也視乎聽者的心理狀態。在一項實驗中,心理學家讓三十個殘障人士「不經意地」看到一些有關殘障人士的漫畫,然後記錄他們的反應。結果顯示,不自卑、充滿活力、情緒穩定,以最健康心態看待自身殘障的人,對那些笑話笑得最開懷。
病態幽默,並非要達到侮辱之目的,而是嘗試為悲劇注入正能量,以另一種方式承受不能改變的現實。正如作者溫斯所言,「幽默讓我們喘口氣,不是要洗刷掉壞的情感,而是激發它。」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