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不如狗?|陳頌紅網誌

請想像以下情景:有一天,你帶著那一隻跟你相處了十五年,對你忠誠不二,早已被你視為親密家庭成員的狗狗,出外散步。當你們走到一條狹窄小路上,一個兇神惡煞的陌生男人,嫌棄你的狗妨礙他前行,對牠(其實也是對你)說了幾句很侮辱的說話,甚至作勢踢牠。你跟他吵了兩句,心裡很不高興。
沒多久,你跟狗狗正準備橫過馬路的時候,一輛失控的汽車向行人路衝上來。你大嚇一跳,還未回過神來,發現狗狗撲向那個之前跟你有口角的陌生男人,意圖救他。說時遲那時快,汽車撞向他們。
問題:如果他們當中,只有一個可以活命,你希望是你的狗,還是那個陌生男人?
道德上、理智上,不用多說,應該是希望那個男人活下來。
但感情上,狗狗是你的「家人」,你們有十五年的感情,也許,你會閃過這個念頭──「救我的狗」!
美國喬治亞攝政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狗比人重要」的想法,原來比估計中還普遍。研究人員請五百七十三個受試者,想像在一輛失控巴士上,有自己的狗,以及一個外國遊客,如果只能救其中之一,他們希望救人還是狗。結果顯示,多達四成的受試者坦言,會救自己的狗。即使那不是自己的狗,只是一隻陌生的狗,也只有一成四的人,毫不猶疑地選擇救遊客,而不是救狗。
美國東北大學社會學家Arnold Arluke與 Jack Levin也做了一個實驗,請受試者分別想像一隻小狗、一隻老狗、一個嬰兒、一個成年人遭到襲擊,身上多處受傷,且陷入昏迷狀態的情景,並要求他們評估自己的同理心和悲痛程度。最能贏得受試者同情的,意料之中,是嬰兒。但緊接其後的,是小狗和老狗,成年人則是大輸家。Arluke試圖為「不人性的人性」解釋:因為我們傾向同情弱者,孩童、小動物都屬於無力反抗粗暴行為的弱者,所以當他們受到傷害,我們的反應會特別強烈。若再加上深厚感情因素,不理智,也屬正常。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