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擇宅藍網誌

香港回歸20年,樓市由1997年的高峰跳樓式冧到2003年的低谷,近2年再重新攀上高位,20年以來,地產市場的改變,以下幾樣最顯著。
旺區街鋪單一化
2003年沙士之後,自由行政策為香港帶來數以百萬、千萬計的自由行旅客,他們的消費力奇高,令到銅鑼灣和尖沙咀、旺角等購物區升格做核心名店街,主要街舖被鐘錶、珠寶、高檔消費品、連鎖電器店、化妝品店和近年盛行的韓式化妝品店等以高價搶佔,結果一些平價街坊餐廳、文具舖、雜貨店、書店甚至髮型屋等,一一被踢走, 20年過去,這裏平民店舖由地舖踢上樓上舖,然後又由為加租或大業主重建之類的原因,在這些旺區已經幾乎絕跡。
成功需苦幹變成功須父幹
這裏說的不是實際上的改變,而是說買家們和整體社會在想法上的轉變。
90年代的時候,當時的樓價和打工仔的人工比較,買樓對打工仔來說也是極不容易,當時也有不少父母資助子女買樓,但在社會中「成功需苦幹」仍然是新一代置業上車的座右銘。
可是,樓價已經升到無法想像的水平,越遲買樓,樓價越貴,就越買唔起樓,於是越來越多父母資助子女買樓,甚至是子女剛出世,已經要買樓讓子女十幾廿年後做老婆本/嫁妝。以前的子女接受父母的資助後,很多人都不願多提,但到現時,「成功須父幹」反而成為至理名言、一種社會壓力,更有不少子女對父母資助買樓甚至送層樓給他們居住覺得是理所當然。
香港地產商強旅變弱者
回歸前後,一眾華資地產商傾盡全力去買地,或者購買一座座的寫字樓收租,取代過往由英資地產商主導的市場地位。最近幾年,香港的發展商開始遇上來自北方的勁敵,一大批市值數以百億計的大型中資財閥,瘋狂以高價搶購香港地皮,結果中資地產商的市場份額不斷提高,香港地產商在買地場上節節敗退。
中資地產商高價搶地之後,間接推高近幾個月的香港樓價,卻有中資出來不斷解釋,說這些地皮要用作員工宿舍,更可能低價發售,操控市場的味道甚濃。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更加多有中資發展的地皮,他們在建屋、行銷、管理方面會否和香港過去所習慣的一套有所不同,將對房地產市場帶來新挑戰。
社區網絡支離破碎
由土地發展公司過渡到市建局,而強拍條例激化地產商收購舊樓重建的風氣,衙前圍村、喜帖街、波鞋街、觀塘裕民坊,由濃厚的地區特色,轉化為高樓大廈林立的新社區,但以往地區存在的氣氛、人情味,重建後便不復見,變成冷冷的現代化會所,附送禮賓司服務。
時代巨輪的運轉,社會無可避免會有很多改變,但政府還是應該檢討,和地區廣泛地討論,看看社區究竟想要甚麼。
(圖片來源:香港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