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珮帆倡改海防博物館變紀念抗日 無視歷史盡顯博士級思維|皇甫清

今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特區政府在位於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儀式,悼念南京大屠殺和日軍侵華時的死難者。不過同場的民建聯「博士級」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卻略有微言,指香港應有「抗日戰爭紀念館」,又認為海防博物館內有關香港抗日史的紀錄欠詳盡,更指最好把海防博物館改為抗日戰爭紀念館。不過問題來:海防和抗日戰爭有多大關係?
翻查海防博物館的官網介紹,其前身為舊鯉魚門炮台,是百多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防禦工事,英軍早在開埠初的40多年,已多次計劃在鯉魚門建炮台,惜一直未有落實。至1885年,英軍為防禦法國及俄羅斯的威脅,終決定在鯉魚門水道南面的岬角修築鯉魚門炮台,項目在1887年完成。
其中在堡壘部份,除有供士兵集散之用的露天廣場外,還有兩門六英吋後裝「隱沒式」大炮及壕溝,英軍又在堡壘附近,修築反向炮台、中央炮台、西炮台及渡口炮台等多座炮台,各炮射程不一,可完全覆蓋整個鯉魚門水道。
不過這一切武器其實都無太多用武之地,事關在隨後的30多年,香港都沒有受到攻擊,且至1930年代,因武器技術日漸改進,以及新炮台陸續落成,令鯉魚門炮台對香港海防上的重要性逐漸減退。
一切到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先後攻佔新界和九龍後,英軍即加強鯉魚門的防衛,防止日軍從對岸的魔鬼山渡海登陸。雖守軍多次擊退日軍的偷襲,但由於雙方實力懸殊,炮台最後於12月19日被攻陷。炮台在戰後已失去防衛作用,英軍改用作訓練基地,至1987年全部撤走。
從這段官網的歷史簡介可見,舊鯉魚門炮台雖為1941年香港保衛戰的重要戰場之一,但只佔整段香港抗日史的一部份。「葛博士」可以認為海防博物館內有關香港抗日史的紀錄欠詳盡,亦可批評特區政府遲遲不建「抗日戰爭紀念館」,但強行改建海防博物館,則明顯是「搭錯線」的抽水之作。
(撰文:皇甫清)(圖片來源:葛珮帆FB及康文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