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要敵人|陳頌紅網誌

生病,當然要去看醫生。但是如果是憂鬱、苦悶、焦慮,也許最需要的,反而是一個敵人。
美國《世界日報》曾經報道,有一隻跟男主人感情要好的五歲貓咪,因為男主人離世,一時之間無法接受,情緒開始大變。牠不但變得衝動、暴躁,無法控制大小便,更忽然患上癲癇,不時全身抽搐。牠甚至出現自殘傾向,不斷咬自己的尾巴,最後把尾巴咬成兩截。
女主人帶牠去看獸醫,獸醫為牠進行詳細的全身檢查,半點異樣都沒有,所以診斷牠是因為男主人去世而嚴重抑鬱,便開了抗抑鬱的藥給牠吃,但服藥一段時間之後,牠的情況依然沒有太大改善。
於是,獸醫忽發奇想,提議女主人養一隻小小白老鼠在籠子裡,跟貓咪「作伴」。這隻白老鼠,果然引起貓咪極大興趣。牠日夜守在籠子外面,「欣賞」老鼠的一舉一動。一個月之後,牠的抑鬱、癲癇、自殘,全部不藥而癒。
獸醫的解釋是,貓咪向來重視生活規律(我可以做證,牠們只要習慣了早上六時吃早餐,以後逢六時正就會拍醒我,比鬧鐘更準時,哪管是放暑假都不讓我睡),一旦起了變化,牠們就會焦慮。而老鼠、小鳥、金魚,是最能引起貓咪興趣的「小天敵」,幾乎能百分百成功轉移牠們注意力,這就可以減少因生活改變而引發的焦慮。
至於我們,同樣「需要」敵人。南佛羅里達大學社會心理學家Nathan A. Heflick在《今日心理學》中指出,敵人對於我們的心理健康,有重大意義。他引述堪薩斯大學一項研究,指受試者被引導去想像面對強敵時,凝聚力會更強,生命力也更強。同時,敵人的存在,可以讓我們把大部分負面情緒向他們宣洩,甚至把一些壞事的責任,推到他們身上,我們的心理便會得到平衡。
難怪有些人,只要敵人,沒有朋友。
(圖片來源:MyHarto YouTube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