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不對心,一意孤行」何時了?|王陸|關公拆局

梁君彥說立法會議員在最近幾次特首到立法會答問時都好守規矩,他沒說的是這現象其實在六位泛民議員被DQ之後經已發生。
但比他更離譜的還是特首,林鄭自稱很喜歡去立法會答問,但又說回應是waste time。
她說天天過得很愉快,雖然時刻不忘公開批評議員對她的指責。
她強調立法與行政關係改善,其實是在推銷過去一年施政取得的成效。
這類令人搖頭的公關說詞,近日不斷湧現,不單香港,在北京同是層出不窮,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作了多次最佳示範,最新的例子是王振民。
香港與中央看齊,因為話只說給北京聽,香港人反應如何,根本不在梁君彥、林鄭月娥與一眾官員的考慮之列。
說話的人是否自己相信所說的每一句話,也許眾說紛紜,但公眾是否相信他們所說的每一句話,社會早有廣泛共識,沮喪以至憤怒是最常見的反應。
必須力撐政府的建制派,對於這種語言不由衷、口不對心、與事實不符的長官高見,即使敢怒也不敢言,唯有扮作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除非被獲派爛頭蟀角色,但已鮮見有人對此爭先恐後、甘之如飴。
另一方面,特首施政卻越來越見一意孤行,最明顯的例子當然是填海覓地,但其他有關民生的政策,長官意志無處不在,由官員的推行手法及回應質詢已足證明。
董建華曾說民生無小事,但他的強項卻是政治與外交,所以民生施政屢屢失誤,離任後在政治與國際舞台仍依依不捨;林鄭在政治上跟車也盡出洋相,(竟聲稱釋放劉霞為人道表現),所以必須在民生小事上盡量表現自己,不容下屬把功勞獨佔。為免功高震主致令特首產生誤會,執行官員自然選擇退局幕後,為政不在多言,除非得到上報首肯任由發揮,又或是不欲特首捲入漩渦。
如何引證相關政策是上司的一意孤行,最簡易的方法是察看社會上有多少輿論予以支持。在特區政府重視民意的時代,官員每次宣布施政新猷,社會上都會有一定的支持者挺身而出助政府一臂之力解畫或助銷,因為執行官員事先會給他們打招呼尋求認可,彼此既能互相尊重,好話又何妨多說!但今天特首一言九鼎,輿論支持與否再不重要,官員交差了事,盡力與否一線之差,外人不易察覺,當事人又何必凡事強出頭?
這種取態及風氣,始於梁振英時代,林鄭月娥未能力抱狂瀾,內部公務員雖不至變本加厲,但對外則更顯政府孤軍作戰;保皇黨建制派支持政府的空間與能量亦因而逐漸退減,隨時變成三輸之局,幸好在野反對派亦已潰不成軍,動員反抗全無把握,所以特首仍能抽取後梁振英時代的政治紅利,還未需要為「心不對心、一意孤行」的個人操守而付出重大政治代價。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