鍋裡的京都日落|陳頌紅網誌

移民之前,煮早餐、煮晚餐都是爸媽的事,所以雞蛋應該是褐色還是白色,沒什麼特別印象。到了美國,煮菜成為我的事,加上假日又喜歡焗蛋糕,便很清楚知道,美國的雞蛋,大都是白色的,至少在我居住的城市是這樣。
剛回香港時,看到到處賣的都是褐色雞蛋,很不習慣。直覺上甚至認為,褐色雞蛋沒白色雞蛋那麼衛生,所以,即使多付一點錢,情願買那些美國運來的白色雞蛋。直至有一個開餐廳的朋友跟我說,他從意大利請回來的大廚,只肯用褐色雞蛋,因為褐色雞蛋的蛋味較濃,而且比較有營養,也沒白色雞蛋那麼容易壞掉,品質保存得更佳。既然專業意見這麼說,從此改用褐色雞蛋。
不過美國匹茲堡大學榮譽化學教授及《華盛頓郵報》「美食101」專欄作者羅伯特.沃克在他的《料理科學》(Robert L. Wolke, “What Einstein Told His Cook 2”)中,卻跟那位廚師持相反意見。他引用很多論文的研究,指出褐色雞蛋和白色雞蛋,無論是在味道,抑或營養價值上,都沒有半點差別。它們之間的不同,只在於雞的品種和牠們吃的飼料。
生產褐色雞蛋的雞,有「橫斑蘆花雞」、「紅色蘆花雜交雞」,以及「哥倫比亞蘆花雞」,生產白色雞蛋的,則是「白來亨雞」。至於蛋黃的顏色,就取決於母雞吃什麼。如果飼料主要是以小麥為主,蛋黃會比較淺色,通常都呈檸檬黃。如果母雞吃的多數是苜蓿草,那麼,牠們產下的蛋黃,會呈深黃,以至橙色。
前陣子,在超級市場買過一種京都雞蛋(對,是因為思念太深之故,所以買京都蛋),標明蛋味特濃,蛋黃特別深色。第二天早上吃,味道其實及不上有機雞蛋,但是,蛋黃接近橙紅色,又圓又大,像日落,叫人想起京都的黃昏。
(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