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寬恕太奢侈|陳頌紅網誌

在餐廳等了二十分鐘,友人還沒出現。正想打電話去問個究竟,便收到她的來電,「我被人踩甩了鞋底,寸步難行,你能不能替我買一雙鞋過來,我站在一旁等你。」問了她的尺碼,連忙結帳,走去H&M替她買了一雙布鞋,跑去找她。
她其中一隻鞋子,整個鞋底誇張地脫落。據她憶述,她被走在後面的人踩住鞋跟,她沒察覺,繼續前行,那雙在網上買、手工可能不太好的廉價鞋子,經不起這樣拉扯,鞋底跟鞋身登時分離。但是最令她憤怒的不是那隻鞋子,而是後面那個人。當時她差不多跌倒,後面的男人不僅沒有道歉,還很大聲地「摺」了一下以示不滿,然後快速離去。之後每次友人提起這件事,都依然以高八度的聲線說「那人很討厭很討厭」。
香港人多路窄,偶然有點小碰撞,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要撞人者說句對不起,被撞者原諒對方的無心之失就沒問題。不過,能否夠輕易寬恕別人錯失,原來不但跟性格有關,還跟社會是否穩定,生活是否富足都有關連。
根據二o一六年十二月號《今日心理學》,德國不來梅雅各布大學心理學家Katja Hanke與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心理學家 Christin-Melanie Vauclar,對三十個國家接近四萬二千人,做了一項研究,發現人們認為「寬恕」的價值,跟國家安定有密切關係。寬恕在總得分中排名第八(第一是誠實,第二是責任感,第三是愛),但在美國,寬恕就緊接著愛,排名第四。在印度、智利、波蘭、以色列,寬恕卻敬陪末座。Hanke解釋,當生活不安定,社會多衝突,人們追求的東西都是跟生存有關。而在富足安穩的社會,保持文明、快樂、和諧,以及要展現願意給予,就顯得比較重要。
這就是說,當我們變得愈來愈難原諒他人時,大概應該埋怨「是社會的錯」了。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