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寫簡體字|陳頌紅網誌

近大半年,每星期都有兩至三晚要上課。重新當學生,要適應的不少,除了溫書、做功課,還有就是抄筆記。年紀大,手腳慢,記性差,真的挺考耐力。
有些老師允許用手機錄音或者拍照,但有些很抗拒,這種時候,惟有以摩打手速度,盡快抄下老師講的重點,以及投射螢幕上只出現很短時間的講義。於是,不得不用上很多簡體字。尤其是「體」、「藝」、「學」、「壞」、「醫」、「號」、「齋」這些筆劃繁多的,在必須快記快寫時,很難抗拒用簡體。課後常有同學問我借筆記,我也補充一句「不好意思,很多簡體字」。
坦白說,絕不願意看到香港的電視、商店、公共地方、社會機構、官方文件、報章雜誌等用上簡體字。但如果純粹抄筆記、寫便條,可以接受。還有平日寫whatsapp,難免貪快,寫「机」就有「機」字彈出來,寫「龟」就有「龜」,省回不少時間和手力。況且,要在顛簸的巴士上慢慢寫一個「龜」字,寫完都恐怕要下車了。
抄筆記為了省時,別說簡體字,還會用上大堆符號,例如──因為「 ∵」、所以「 ∴ 」、 不等於「≠」、好過「 >」、不及「<」、導致或產生「→ 」等等。也有用英文簡寫,例如資訊「info」、生日「bd」、關於「ab」,愈簡單愈好。
小時候經常回內地旅遊,每次都買一大箱的書回香港,所以自小就看很多簡體字書,也懂得很多簡體字。簡體字不美,是真心話,但本身沒有太大罪惡,從前還令很多文盲學會寫字認字,算是有些貢獻。
但絕對同意,繁體字才是正字,也比簡體字漂亮多了,必須保留和傳承下去。有時候會想,香港人抗拒簡體字,也許是因為它背後的一切,以及那群土豪嘴臉。總之,是各式各樣加在一起的厭惡和恐懼,未必全部是字的本身。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