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就要吃|陳頌紅網誌

雖然只光顧過朋友介紹的自然療法大師一次,但她說過的其中幾句話,我卻一直記住,而且奉為金石良言。
她說:「當你忽然渴望吃某一種食物時,不要抑制自己,吃吧!因為那是身體向你發出的訊號,它此刻正缺乏一些什麼,所以極需要一些食物,以舒緩內在不適狀態。例如突然想喝綠豆湯,可能因為身體裡面有熱毒,需要化解;突然想吃薯條,可能因為身體嚴重欠缺熱量。所以,想吃就要吃。」當時我的雙眼立刻發出光芒,並追問:「每天到了下午三時,都想吃甜餅、蛋糕、巧克力,有時甚至想吃雪糕雪條,全部都是因為身體所需?但吃無妨?」她給我一個好肯定的點頭。
即使之後沒再去光顧她,也會永遠記住這一個拯救我於罪惡感中的好人。每當我把甜點放入嘴巴而泛起一絲內疚,她用力點頭的表情,就會在那件甜點上浮現。
我們想吃什麼,除了是身體發出的訊息,原來,根據美國神經人類學家約翰.艾倫的《大腦裡的美食家》,也是大腦發出的訊息。以甜點為例,由於它通常跟喜慶活動有關,很容易掀動我們的快樂情緒,所以,每當我們出現沉悶、無聊、孤獨、不安、悲傷、擔憂這些情緒障礙時,大腦就更需要甜點去啟動多巴胺的獎賞迴路,於是就會發出想吃甜點指引。作者也引述研究指,家族有抑鬱病史的小孩,對甜點更渴求。
昨晚晚飯後,門鈴響起。打開門,原來是鄰居的外傭姐姐。看見她捧著的蛋糕,我腦裡面的多巴胺已經澎湃分泌。本來晚飯吃得挺飽,但面對香噴噴的蛋糕,實在忍不住口。這個情況,到底是因為我先有情緒障礙,於是看到蛋糕就不受控,抑或是先看到蛋糕,大腦忽然產生獎賞期待,所以才拚命吃?都無所謂。只知道鄰居非常有心,只知道雖然我經常一個人,但其實並不孤獨。
(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