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盲婚後戀愛|陳頌紅網誌

現代人難以理解盲婚啞嫁。關乎一生的幸福,竟然要在結婚當天,才第一次看到終身伴侶,還要跟完全陌生的人洞房,實在無法想像。
我有一個印度好友,念完大學後來香港當瑜伽導師,期間跟一個同鄉男子情投意合,墮入愛河。每次提起他,她都一臉幸福,甜蜜滿瀉。一直以為他們會結婚,然後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可是她在香港三年以後,便獨自回到印度,並接受父母為她安排的婚姻,嫁給一個只見過兩次面的男人。
我問她捨得那個戀人嗎?她說不,但父母之命,不容反抗。況且香港那個戀人跟她屬於不同階層,父母沒可能接受。所以從一開始,他們早就預知不會開花結果,只求曾經深愛。
終於,她在印度結婚了,還電郵了一堆照片來。也許是我敏感,或者太清楚她的戀愛過程,總覺得美麗新娘臉上看似燦爛的笑容,都不真心。二十一世紀,一部手機已經可以跟世界最遠角落的人「見面」溝通,卻仍有不少人要接受千百年前的盲婚啞嫁傳統。最近她在Facebook上載跟丈夫、女兒到新加坡旅遊的照片,一家三口擁在一起,很是開心。留言問她生活可愉快,她回答「非常愉快!原來愛情可以慢慢培養」。
印度記者馬克.涂立(Mark Tully)在《印度沒有句點》中提過,印度人是先結婚後戀愛。這本書於一九九o年撰寫,翌年出版,當時種姓制度、盲婚啞嫁不但「流行」,甚至連妻子為丈夫殉葬(不管她是自願或被迫),都時有發生。
BBC曾報道,印度女性的自殺人數,每年平均高達二萬人,而且多是已婚婦女。記者分析,很可能是因為盲婚啞嫁的悲慘下場。妻子得不到丈夫和夫家喜愛,受虐又不敢求助,娘家為聲譽亦不肯讓女兒離婚回家,都令她們苦不堪言。像我好友那樣由盲婚至戀愛的成功例子,也許百中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