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吃的五秒法則|陳頌紅網誌

自小阿媽就教,不要浪費食物。但縱然如此,媽媽的潔癖跟不浪費,有時候難免起衝突。舉例說,小時候手仔細細,拿筷子夾菜總會有失手時。飯菜掉在墊了舊報紙的桌上怎麼辦?連忙夾起來吃。媽媽卻第一時間阻止:「報紙有很多油墨,會吃壞人,不要再吃了。」掉在報紙上不可以吃,掉在地上,更不可以吃。
有了這個特赦權,妹妹就不時把媽媽夾到她碗裡的涼瓜,「一不小心」掉到地上。一而再,再而三,氣得媽媽說:「再多掉一塊,地上的都要撿回來吃。」妹妹見事敗,惟有罷手。
外國有一個說法,叫做「五秒法則」,意思就是:食物掉到地上之後,如果在五秒之內撿起來,依然安全,可以放心食用。二O一七年五月號《科學人》雜誌引述英國阿斯頓大學生命及健康科學系一項研究,指五秒原則「或者」成立。負責該項研究的微生物學教授Anthony Hilton發現,食物掉到地上之後,由所接觸地面轉移到食物的細菌數量,跟地面是什麼材料、食物本身是乾還是濕,以及停留時間等,都有關係。當然,留在地面愈久,沾染到的細菌就愈多。這似乎間接證明了,五秒原則有點根據。研究團隊發現,地面愈光滑,細菌轉移到食物的速度就愈快,所以瓷磚、木地板是高危,相反,由地毯轉移到食物的細菌最少。另外,濕的食物比乾的食物更快被污染,而食物停留在地面十秒所包含的細菌,比同一種食物停留在同樣表面三秒所沾染的細菌,多了十倍。
不過也有其他研究指,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都會即時由地面轉移到食物上,根本不需要半秒,所以把掉到地上的食物拾起來放入嘴巴,是不明智之舉。有一次在街上看到一個小孩,把掉在地上的波板糖拾起來再放入口,他的媽媽只罵了一句,但沒有阻止──相信他的抵抗力特別強。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