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陳頌紅網誌

二o一七年,D&G都曾不小心踩中歧視地雷。
該品牌拍攝了一輯廣告,名為「DGLovesChina」,在北京的胡同、廣場等取景,鏡頭下都是大媽、黃包車司機、踏單車等的平民百姓。廣告模特兒穿著漂亮時裝,跟這些北京民眾走在一起,製造出鮮明對比。
弊!就是錯在這裡。如此鮮明對比,在某些玻璃心網民眼中,頓成恥辱。於是紛紛指責品牌矮化中國,存心拍攝貧窮大眾。他們說「凡是老外拍的中國,都專拍一些很落後的地方」、「不太尊重中國人,做對比是什麼意思」,總之,對廣告無法凸顯中國今時今日的繁榮富強,甚表不滿。
幸而也有很多自信的中國人,卻非這樣看。他們反駁這些網民:「請文化自信一點」、「廣告中國味濃,是中國的韻味」、「只認可網紅整容臉,這不是愛國,不認同原始的模樣,其實是自卑」。
令部分網民看不過眼,也許還有品牌另一輯東京廣告。裡面的日本民眾,整潔光鮮,出鏡的是西裝大叔、穿和服及校服的少女,以及玩cosplay的年輕人。若仔細想想,這的確是大家眼中的日本吧?即便是老婆婆仍會化一點妝才見人,而穿和服穿cosplay的美少女,不是去日本旅遊的人希望遇上的嗎?
王家衛電影裡的香港,尚且是唐樓的香港、金雀餐廳的香港、重慶大廈的香港;杜琪峰電影的香港,不少是黑社會的香港、槍林彈雨的香港。不見得香港人會認為兩大導演在醜化我們。衣著是否光鮮、包包是否名牌、大爺大娘是否花得起錢,並不會令一個人、一個民族因此而受到真正尊重。自信,從來不應建立於表面風光上。
中野孝次在《木屐與清酒》中引述庫洛可夫《奢侈的思想》的故事:一個有權有錢的德國伯爵,身上總是穿一件已磨破的舊衣服,別人問他為何不換一件新的,他回答:「在這裡人人都認識我。」自信,本該如此。
(圖片來源:Dolce & Gabb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