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白鸚鵡|陳頌紅網誌

灣仔天地圖書的後街,以前有一間雀鳥店。太久沒有逛灣仔,不肯定它還在不在。店舖門口有一隻大鸚鵡,毛色是艷麗的彩藍,再加一點翠綠。
牠挺愛說話,只要有人在牠面前停留,就會主動地「哈囉」、「你好」。繼續逗牠說話,牠心情好時樂於模仿,心情不好或者聽不明白,便「咩呀咩呀」地回應,很可愛。牠長駐門口,遠遠就能看到牠,是鎮店之寶。不知道是店主的寵物,抑或會賣的。換了是我,怎捨得賣。
但卻有主人,忍心連自己的鸚鵡都「放生」。
以「放生」形容也許不對,可能說由得牠「自生自滅」更正確。大約三星期前,久不久便聽到很淒厲的雀鳥叫聲。起初沒在意,以為是小麻鷹找媽媽。後來每天都聽到好幾次,叫聲就在附近,便好奇站在窗前看。竟發現一隻身型頗大的白鸚鵡,停留在隔鄰大廈一個單位的窗前,不斷用嘴巴去啄那扇窗。啄一會累了,便飛走。過一些時候,又再回來啄。
那戶人家,應該在幾星期前已搬走。平日我坐在沙發上,能透過他們大廳一個小窗戶,看到裡面亮了燈,在廚房也能看到他們露台的花花草草。但從幾星期前開始,露台的花草沒有了,燈也再沒亮過。
從那只鸚鵡來來回回地啄同一扇窗的舉動來看,牠可能是屬於那家人的。他們是搬走還是移民?為什麼沒帶走牠?看到牠像叩門一樣求主人打開窗,讓牠回家,心都酸透。或者主人以為這樣做是還牠自由,而牠卻情願跟主人長相廝守。
「放生」聽起來是好事,但對於久經飼養的鸚鵡來說卻危機重重。去年臺灣嘉義有一個放生鸚鵡活動,幾日後在放生場地附近有過百隻鸚鵡屍體。獸醫指出,經飼養的寵物未必能適應野外環境,也缺乏覓食能力,更不懂避開大鳥的攻擊及掠食,隨時有生命危險。
傷心白鸚鵡消失了。或許牠已明白,無論多努力啄,也啄不破殘酷的現實。
(圖片來源:台灣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