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是否真能克服?|陳頌紅網誌

「說一句『來玩吧』,也回答一句『來玩吧』。說一句『笨蛋』,也答一句『笨蛋』。說一句『再也不跟你玩了』,也答一句『不跟你玩了』。到了最後,再度孤獨。說一句『對不起』,也答一句『對不起』。是回聲嗎?不,誰都會這樣回答。」
二o一一年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後,電視上所有商業廣告都停播,惟有一個公共廣告,從日到夜不斷播放。灰中帶藍的畫面,有天空、馬路、水窪、行駛中的火車,粼光閃閃的海面,被微風吹起的窗紗。也有悶悶不樂的小孩,獨自留在課室裡,獨自呆在滑梯上,獨自站在屋簷下。
簡單鋼琴聲,襯托著溫柔而稚氣的女聲,輕輕讀出這一首來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童謠詩《是回聲吧》。廣告結語是:「只要溫柔地搭話,就會得到溫柔的回應。」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回聲」。
據說,在當時最艱難時期,這首童謠詩感動了無數災民。它不僅令他們明白「釋放什麼,換回什麼」的道理,也令他們重拾心靈平靜,彷彿感到自己與失蹤甚至離世的親友,繼續以回聲一樣的模式,彼此連繫著。
曾任記者,在日本留學的臺灣自由作者姚巧梅,於三一一大地震及輻射洩漏災害過了七年之後,去福島訪問了五十多個當地人,包括平民、縣長、醫生、再生能源專家和慈善機構負責人,了解他們如何在劫難中重生,以及七年後生活和心態有什麼轉變,寫成《地獄是可以克服的》。
一位失去丈夫和婆婆的災民三浦丈美說:「我到底要怎麼看待災害帶來的傷害,是繼續沉浸在痛苦裡,還是把原來無法接受的情感,轉化為讓自己可以接受呢?」生活不再依舊,接下來該怎樣撐下去,正是目前全世界人眼前的難關。地獄是否真能克服,讀完此書,不是沒領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拿別人的榜樣做自己的借鏡,是進步的動力。」
但願,大家都能注入動力。
(圖片來源:Rousseau YouTube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