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告海中浮游|陳頌紅網誌

不知道是否神經緊張,導致全身肌肉都異常緊張,久不久會無緣無故扭傷。明明之前不曾搬重物、做運動、穿不適當的衣服鞋子,也沒有久坐不動,突然,就受傷了。
像上星期天,在街上好好地走呀走,忽然腳背痛。上一秒還健步如飛,下一秒痛得要跛行。好不容易撐到回家,連忙上網搜尋一下「腳背痛」,或者有助找出成因。
誰知道,首先彈出的網頁,是「返工日日又行又企,腳痛難忍?度腳訂製鞋墊,改善腳底筋膜炎,有八家門市」的廣告。雖然我有筋膜炎,但當時最迫切的痛,是腳背,不是腳底。往下看,又是廣告:「背痛?快速獲得醫生解答。」然後是四條YouTube影片,終於跟腳背痛有點關連。繼續看下去,才見到「導致腳背痛的原因可能是這六個」的網頁。之後再看了兩篇關於腳背痛的文章,接下來又有專業鞋墊、腳痛貼和無創骨骼矯正治療的廣告。從搜尋結果的頂部到底部,第一頁顯示三十六則「腳背痛」結果,其中八則是廣告。
我的經歷,跟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科學學院副教授Zeynep Tufekci一樣。她在《科學人雜誌》中指出,某個半夜因為胸口劇痛而乍醒,覺得情況未至於危急到要叫救護車,便google一下自己的症狀。結果,有很多標題黨的出現──連續有幾篇文章的題目,似是她想參考的,但細看內容,原來只是廣告。她指出,這類文章是巧妙利用搜尋器演算法,稱為「搜尋引擎最佳化」,目的是要在搜尋結果中名列前茅,吸引人走進去。
的確,當我們身體出現毛病,徬徨得要在網上搜尋答案時,排序在最前面的網站,往往抓住我們的注意力。有些藥品公司就利用這種心態,以文字偽術令我們確信自己是哪兒不妥,再乘機推銷有效治療藥物。
知道了。生病還是應該找醫生診斷,而不是胡亂相信網上同病相憐的人。
(圖片來源:Google網頁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