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基因|陳頌紅網誌

基因對人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中大。
像身邊一些籍貫上海的女性友人,明明在香港出生,在香港長大,也沒去過幾多次上海,但她們的皮膚都是吹彈得破。第一次認識她們,單憑皮膚已幾乎可斷定她們是上海人。暫時沒遇到一個例外。
有一個女長輩是滿州人,聽說還是挺純正的滿州人,她的祖父母,一生都是講滿州話,不懂漢語。在她身上,肯定有這個遊牧民族的特強基因。退休前,只要有三天或以上的假期,她一定外遊。遇著心情特別好或者特別不好時,即使短短兩天,她都會收拾行裝去一趟臺灣。
退休後更不得了,每年大概只有十分一時間在香港。七十幾歲,對很多消耗體力的地方,例如馬丘比丘,依然興致勃勃。前陣子才去完阿爾及利亞,剛剛從她手上接過一些小手信,轉頭想為她慶生,她已飛了去蒙古。從蒙古回來後見到她,她說正計劃去南極,真佩服。
有沒有能力──包括金錢和時間──去旅遊,當然是首要條件。但隨著年紀漸長,體力也許是更重要因素。若沒有家務助理幫忙,事事要親力親為的話,單單是收拾行李已夠累。我的行李checklist上,共有一百三十二種物件,除了衣物、梳洗用品之外,還包括不同的藥物、護膚品等等。那就是說,每次旅遊都要把一百三十二件東西從家中各個地方拿出來,放入行李箱。回來後又要把一百三十二件東西還原,腰不疼才怪。
但這位長輩好像沒有這個煩惱。她身體算不上好,要隨身帶著的藥物也不少。她愛美,每天化妝,不見得她只帶兩、三套衣服走天涯。向她請教,她只笑著說:「喜歡就不會覺得累。」唉!證明我喜歡旅遊的程度仍偏低。
她命中那一匹「驛馬」,肯定比法拉利跑得更快。聽說她的兄弟姊妹,有的同樣是旅遊精,有的則是搬家狂。這不是遊牧基因,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