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請上座|陳頌紅網誌

十二歲之前,可能因為當小孩當得太久,外出吃飯時被長輩保護慣了,以為一張大圓桌的最裡頭位子,一定是屬於我和妹妹的。後來跟中學同學上街,吃飯時男生會讓女生坐在裡面,又以為,那些安全角落是屬於女孩子的。
十六、七歲參加家庭聚會,準備入座時,理所當然又想霸佔裡頭坐慣了的座位,卻被媽媽拉住,叮囑我和妹妹要先讓長輩和年紀小的晚輩坐進去。從此,我們開始遠離角落,一年比一年坐得更接近侍應上菜的位置。
當時以為,坐在哪裡只是關乎安不安全,需不需要照顧,並不知道座位安排原來大有學問,跟身分尊卑有關。
直至那年那天跟初戀男友的家人飲茶,我倆最早到達,便坐在裡面不受騷擾的位子,也方便盯著門口,可以向男友家人招手。但當他們來到,他祖母很不高興地說:「這裡輩份最低是你們,怎麼坐在上座?」我臉色慘白,吓?座位都有分上下?慌忙站起來,由長輩指定我們坐在哪裡。自那天起,不敢再亂坐。
在傳統禮儀上,「以面朝向何方來訂定尊卑次序」。由於古人設宴地方大多在「室」之中,「室以東為尊」,因為「東方者主陽」,所以最尊貴的席位是坐在西面,而面朝向東(進行公務的堂或殿,則以坐北向南為尊,向東為次)。席位次一級的,是坐於北面,面朝向南;再其次,是坐於南方,面向北;最卑微的位置,則為東面座位,面朝向西(李登年《宴席上的中國史》)。
現代難以嚴格得憑方向去設立席位,於是簡化成「以遠為上,面門為上」(也等同古代的「席端為上」)。
我因初戀時受過教訓,對座位安排很上心。但丈夫對這個上座概念不太認同。他的理論是,誰先到達,誰就該坐在一個可以直望門口的位子,才能讓未到的人清楚看見我們。他老說用背部朝向別人反而不敬。不過在長輩面前,我還是情願守規矩。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