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仔日記│全民投票抗赤戰 三路進擊假普選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決定」為香港政改「落閘」,香港人究竟應否「袋住先」,如今成為輿論爭奪戰的核心,入屋的政府電視宣傳片API將口號改為「有票,梗係要!」,而行政長官梁振英昨天則更在行會會議前恫嚇大家,一旦否決,結果就是1,200名選委投票的時候,「500萬人坐喺屋企睇電視」……
但實情,又會否如此發生?真得會「500萬人坐喺屋企睇電視」?(更何況香港甚少有任何電視節目可以有500萬收線……)
先談程序。
要是在第3部曲之中,立法會的泛民主派議員真的能夠成功捆綁,坐定定喺度,憑他們合計的27票(到目前為止只得26人表態會否決方案),使到特區政府提交立法會的決議案得不得3分之2的多數票,則根據中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將沿用2012年由選委會的1,200名選委,投票選出下一屆的行政長官。
而接下來的,相信大家都想像得到,大概就會如2012年梁振英、唐英年和何俊仁的3人對決,又或者2007年曾蔭權對梁家傑的選戰般發生:首先,各有意參選者,尤其是親北京陣營以外的那些有意參選者,就是要確保有足夠選委提名他們參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鼓勵支持者參選成為選委。
再接下來,就是爭取提名,取得「入場券」,成為候選人。2007年和2012年的門檻都是選委會總人數的8分之1:由於選委會總人數由800人增加至1,200人,2007年須100個提名,2012年須150個提名才能成為候選人。
之後,就是選舉工程,包括拉票、展示宣傳品、出席不同的選舉論壇,等等。
總之,過去兩次選舉都已經說明,一般選民雖然沒有票,卻沒有任何一位候選人可以拒絕現身於傳媒,可以拒絕與普羅市民互動。基本上,整個選舉工程都必須面向全港市民,無論他們有票還是沒票。
而且,相信大家都記得,2012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曾搞過民間的全民投票,而且更在黑客攻擊、系統癱瘓的情況之下,大批市民親到各實體票站投票,最終經由智能電話程式、網站及實體投票站投票的市民總數,多達222,990人。
今年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就2017年的選舉方案,舉辦過6.22全民投票,更成功抵住黑客攻擊,在香港境內的投票人數總計達到792,417人。
可以說,民間全民投票的操作已經趨於成熟。當然,民間始終沒可能取得官方的選民登記冊,但數字已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在政治上亦有充份的影響力。
而結論,就是即使否決,都不會可能出現「500萬人坐喺屋企睇電視」!
8仔認為,立法會否決當局的第三部曲之後,大可籌辦3場全民公投:
第1場:在2017年的「小圈子」行政長官選舉的大約1至2個月之前,讓市民表態是否支持小圈子的行政長官選舉,只得1,200名選委可以投票;
第2場:在3月底官方行政長官選舉當天,又或由之前三數天開始,進行一次平衡的模擬行政長官普選。除官方選舉的候選人之外,所有能夠取得3萬名已登記選民提名而又符合基本參選資格的香港人(40歲以上、沒有破產等等),都可以成為模擬普選的候選人;
第3場:在官方的選舉過後的2個月時間內,對官方選舉中的當選者進行一次信任投票,類似剛過去的澳門行政長官選舉,民間對崔世安進行的信任投票。
如此一來,既不會出現「500萬人坐喺屋企睇電視」,更能夠全面地讓公衆熱身,體驗一場真正的普選可以如何有秩序地進行,更能夠告訴全世界香港人是如何實踐普及而平等的投票權,如何挑戰官方的不民主小圈子選舉。
而事實上,香港的已登記選民大概就只得350萬左右(選管會的2014年數字為3,507,786),並沒有500萬這麼多。500萬只是政府估計的合資格成為選民的人數,並非已登記者的數目,而且政府從無公布過實數。
考慮到過往的立法會選舉投票率一般都只得5成左右,最高的2004年那一次亦只得55.6%,亦即總投票人數大概只得180萬至190萬。即使親北京陣營呼籲支持者全面杯葛,參與民間投票的主要為泛民主派支持者,但只要支持民主、普選的選項獲100萬或以上的參與者支持,結果就已有充份影響力。
而如果有充份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更可考慮增加實體票站數目,更進一步提高結果的可信度。
當然,說到底,都要泛民主派真的成功綑綁,特區和北京當局無法撬得到4票,才有得談。如果到時候350萬已登記選民都可以「一人一票」,則一來較難比較真普選和假「普選」的分別,更無法藉由民間的真普選,去阻止官方的假「普選」千秋萬世。
梁振英在行會會議前會見記者時提到,「我個人嘅看法,就係有普選總比無普選好」,這裏的所謂作為行政長官發表的「個人看法」(未知是個人身份還是官方身份),其實是捨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的牙慧。王振民8月28日(上星期四)在香港外國記者會就提到,即使普選不完美,也較沒有普選好。
或者,比起有一個不知所謂的行政長官,一個有行政長官之名無行政長官之實的行政長官,大家都會明白得到,有行政長官,不一定比無行政長官好。